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目錄 購物車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,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

觀察黑面琵鷺需知,習性與觀察要點

      俗稱飯匙鳥,台灣賞鳥人士則俗稱為「黑琵」。亦因其姿態優雅,又有「黑面天使」和「黑面舞者」的雅稱。琵鷺亞科的鳥類全世界共六種,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(已知六種琵鷺當中唯黑面琵鷺屬瀕危物種),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。

      在2003 年的數量超越一千隻,且在開始普查之後的每一年,隻數幾乎都穩定成長,不僅讓黑面琵鷺的國際保育級別從「極危」降至「瀕危」狀態,也終於在 2019 年達到四千多隻,是普查以來首次超過四千隻的新紀錄!其中,在台灣的黑面琵鷺紀錄占了全球已知度冬總數的五成左右,應是最大度冬地。

     而2023最新普查數量記錄到全球共有6,603隻度冬的黑面琵鷺,再次創下歷史新高。臺灣是最重要且最關鍵的度冬棲地,首次突破4,000隻大關,共記錄到4,228隻,占全球數量的64%,臺灣相較去年增加了404隻,顯示臺灣的棲地保育對全球族群存續至關重要

黑面琵鷺在臺灣的族群集中分布於西南沿海,其中超過九成以上的數量分布在臺南、嘉義、高雄、彰化及雲林等縣市。臺南的數量最多,有2,279隻(53.9%),主要在七股與安南(四草)地區;嘉義有947隻(22.4%),主要在布袋和鰲鼓濕地;高雄有450隻(10.6%),主要在茄萣、永安濕地及高屏溪口;彰化有356隻(8.4%),主要集中在濁水溪口北岸;雲林有93隻(2.2%),主要在口湖以及濁水溪口南岸。

     黑面琵鷺每年9月至10月抵臺,一直待到翌年的3月至5月左右,才陸續飛離臺灣,這一段時期是賞黑面琵鷺的最佳時機。幸運的話,在候鳥準備北返回家期間,有機會可以觀察到黑面琵鷺換繁殖羽的變化,很像「金毛獅王」,非常美麗,相當迷人逗趣。

     黑面琵鷺會在黃昏之後以小群的形式陸續飛離白天的休息棲地,到鄰近的漁塭或鹽灘等食源豐富的棲地覓食,由於黑面琵鷺是白天休息、晚間覓食,因此,若透過望遠鏡觀察,白天所看到的黑面琵鷺,幾乎都是一動也不動的群聚在一起,到了下午4、5點開始,牠們會開始玩耍、洗澡,或是互相整理羽毛,然後開始活動,還可以看到黑面琵鷺振趐飛翔的英姿。

     這麼稀有的黑面琵鷺,與其他溼地水鳥一樣,通常離賞鳥亭遠遠的,肉眼觀察不易,通常需要透過賞鳥規畫區的高倍數單筒望遠鏡,或自備單筒望遠鏡也可以。在賞鳥季開始後,各保育團體就進駐黑面琵鷺保護區旁海堤上的賞鳥亭,架設高倍數望遠鏡。

     雙筒常見倍數為8、10倍,在觀察溼地水鳥時,會較辛苦一些,拿來觀察溼地水鳥通常僅能辨認鳥種,無法拉的更近看得仔細。單筒望遠鏡常見倍數為20倍起跳,可以把你與觀察目標的距離縮短。看到的細節比雙筒望遠鏡更多,更不用說是肉眼觀察了。

以上部分圖片轉載自網路

還不知道怎麼挑選單筒望遠鏡嗎?

請參考相關知識:賞鳥休閒-如何選購賞鳥單筒望遠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