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目錄 購物車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,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

 

最新彗星攻略

C / 2022 E3 ZTF 彗星  觀測/攝影全攻略

認識 C / 2022 E3 ZTF 彗星

C/2022 E3(ZTF)是一顆長週期彗星,於2022年3月2日被茲威基瞬態設施所發現,發現時的視星等僅有17.3等,距離太陽約4.3AU(約6.4億公里),最初被認為是一顆小行星,但隨後的觀測顯示出它有彗髮,表示它是一顆彗星,11月初,該彗星的總亮度已達到10等,該彗星有著綠色的彗髮,黃色的塵埃尾以及微弱的離子尾,起初該彗星於傍晚可見,近期已轉至凌晨可見,彗星逐漸向北天極靠近直至1月30日最靠近北極星。

 

如何尋找C / 2022 E3 ZTF 彗星

預計它將會在1月12日時通過近日點,若是該彗星沒有被太陽的熱力、太陽風瓦解或是任何其它的因素而變更軌道,那麼2月1日會是它最接近地球的一天,依據COBS的模擬資料,2月1日的亮度可達到5.0等。在郊區等光害較少的地方可以使用雙筒望遠鏡欣賞,到2月中旬之前都有機會見到它的身影。

 

它在1月1日至1月29日期間的最佳觀賞時機為天文曙光(約為凌晨4時)前的東北至東北方天空之間,在不受到月光影響下尤佳,1月30日約為凌晨3時、1月31日為午夜12時,在2月1日最亮的當天約為23時,接著適合的觀賞時間會越來越早並逐漸遠離地球而變暗,若有興趣拍攝者,現在已可使用中型望遠鏡拍攝它,實際經過的大略路徑請見下圖。

彗星拍攝範例

拍攝者: 望遠鏡叔叔 趙偉光

C/2021 A1 (Leonard)

C/2022 E3(ZTF)彗星於去年3月即被發現,天文學家預估其亮度將達肉眼可見程度。今年1月12日通過近日點後,亮度如預期般逐漸升高,並被許多天文愛好者拍攝到。這顆彗星不僅有瀰散的彗髮、長長的彗尾,而且逆向彗尾也相當明顯,其彗髮獨特的綠色色調則是來自於彗星中的雙原子碳[C2]。

C/2022 E3(ZTF)彗星的估計周期長達約五萬年,是來自太陽系遙遠的冰凍星體,它們在未出現彗髮、彗尾等特徵時與小行星非常類似,「半人馬小行星」即同時具備彗星與小行星的特徵。

C/2022 E3 ( ZTF ) 彗星亮度的最新資訊可參考成田吉一彗星觀測網

http://www.aerith.net/comet/catalog/2022E3/2022E3-j.html

C / 2022 E3 ZTF 彗星觀測方法

 

1. 雙筒望遠鏡觀賞

雙筒望遠鏡是觀賞與搜尋 E3 ZTF 彗星必備配備
口徑建議至少40mm以上,50mm以上更佳。倍率建議選擇10X~20X機種即可。

適合觀察 C / 2022 E3 ZTF 彗星雙筒望遠鏡推薦

2. 天文望遠鏡

比起雙筒望遠鏡,若能有一台天文望遠鏡,可以將彗星看得更清晰。
天文望遠鏡建議倍率不可太高,30倍左右足矣,若使用天文小紅觀賞,建議搭配CPL40低倍率目鏡(32.5X)使用會較適合。

適合觀察彗星單筒望遠鏡推薦

3. 觀星用數位夜視鏡

除了傳統的雙筒及天文望遠鏡之外,其實現在的科技產品日新月異,數位紅外線夜視鏡已經進步到能夠拿來做天文觀測使用;在此推薦LUNA 數位紅外線夜視鏡,這款是目前同價位測試過市售夜視鏡產品當中,觀星效果最好的一款,它的倍率6~36X非常適合觀測彗星, 架上腳架還能夠清晰的錄影及拍照,令人驚豔的性能表現是它能夠在市區光害的影響下,看到本來肉眼或雙筒看不到的天體,因此適合沒空往山上跑的朋友使用。

C / 2022 E3 ZTF 彗星攝影拍攝方法

  • 第一階 只求拍到:一般相機+腳架固定拍攝
  • 第二階 拍出彗尾:長鏡頭+星空雲台或攝星儀
  • 第三階 拍出彗星特寫:望遠鏡+赤道儀,導星攝影

1. 第一階 只求拍到:

一般相機+腳架固定,提高感光度,只能捕捉小小的彗星身影。

由於彗星相對於銀河或星座小的多,腳架沒有追蹤星體的功能,曝光時間也會受到限制,對於手邊沒有望遠鏡與追蹤設備器材的朋友來說只能求 ”拍到”,不容易拍出明顯的彗星特徵,可用一般相機搭配廣角鏡頭,有長時間曝光功能的手機也可以嘗試看看。

2. 第二階 拍出彗尾:

長鏡頭+星空雲台或攝星儀,除了圓形的彗髮還可隱約拍出彗尾。

基本上需要一台能追蹤的架台,像是赤道儀、攝星儀、星空雲台,追蹤功能的架台可以恆星速率抵銷地球自轉,拍出的星點不易拉線
長鏡頭焦距可用50mm到300mm以上,可以拍出較明顯的彗尾,跟第一階相比樣貌已經有所不同了。

上圖為1997年海爾波普彗星,望遠鏡叔叔拍攝。

3. 第三階拍出特寫:望遠鏡+赤道儀,導星攝影

一台天文望遠鏡與一台具有追蹤功能的赤道儀架台,就能拍到完全不同等級的清晰彗星樣貌,以ED等級短焦折射鏡為主,望遠鏡焦距通常400mm以上,最長建議不要超過1000mm。

有機會可以拍到彗髮中間的彗核,以及彗髮與彗尾裡面的精細結構,由於焦距較長,對於赤道儀的追蹤精度要求較高,進階攝影者可搭配導星設備進行攝影,若導引星設定為彗核,拍攝的背景星點會拉成線狀,這並非追蹤失誤,是導彗核的正常現象。

上圖為德國 APM107 SDT天文望遠鏡+艾頓iEQ30赤道儀正在拍攝彗星的實況。

什麼是彗星?

彗星跟其他星體相比是最特別的天體之一,由岩石與冰塊組成,像是個髒雪球,接近太陽時會拖出長長的彗尾,古人看起就像「掃帚」一般,所以又稱為「掃帚星」,軌道又不是圓形,不是橢圓就是拋物線雙曲線,所以彗星一直是神祕又有魅力的天體。

彗星的構造

彗星由彗核、彗髮及彗尾,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望遠鏡,觀察彗星的各個細節。

彗核是彗星的核心,表面物質會噴發出來包圍著彗核,形成彗髮。

彗尾分成離子尾(Gas tail)與塵埃尾(Dust tail),彗髮的物質因為彗星運動的慣性作用而拖長成尾巴,就是所謂的塵埃尾;而離子尾則是彗星噴發的離子氣體,受太陽風吹出,且與太陽輻射作用而發光,所以離子尾的方向總是背對遠離著太陽。

週期彗星VS非週期彗星

彗星分成週期彗星與非週期彗星兩種,顧名思義週期彗星是固定週期會接近太陽,非週期彗星就是第一次來,並且一去不復返,週期彗星又有分短周期彗星與長週期彗星。

歷年彗星攝影作品分享

望遠鏡叔叔拍攝的海爾波普彗星

1996年3月9日,拍攝於小雪山天池停車場

望遠鏡叔叔拍攝的17P彗星

2007年,拍攝於合歡山翠峰停車場

尼歐懷茲彗星/拍攝者施勇旭

2020年拍攝

文章資料來源: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